2016/17年度香港記憶講座
昔日活動
油麻地社區記憶
日期/時間: | 2017年2月18日(星期六) 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 |
地點: | 油蔴地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你所熟悉的油麻地和老街坊心目中的社區究竟有何不同? 伍Sir在油麻地已經居住超過50年,見證著油麻地半世紀的社區生態變遷。他會和你分享油麻地中例如廟街、榕樹頭等已消失或消失中的社區景貌。 |
天后寶誕
日期/時間: |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 |
地點: | 調景嶺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天后」是香港最知名的女神,天后寶誕更是全港神誕之冠,正日雖是農曆三月廿三,但活動卻自農曆三月中至農曆十月仍有廟宇舉行,內容是百花齊放,讓人目不暇給,欲了解香港神誕面貌,天后誕是入門之選,也是不貳之選。 |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與活化
日期/時間: |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
地點: | 大會堂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中區警署建築群是香港早期的法治中心,當中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建築群在2005年空置後,交由馬會進行活化。這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型西式歷史建築群,講者將介紹建築群的源起、特色和活化計劃,從昔日的面貌談到今日的保育。 |
斲琴 ─ 香港的國家級文化遺產
日期/時間: | 2016年7月23日(星期六)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琴,「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最崇尚的藝術。三千多年來,中國的文人彈琴、聽琴、賞琴,更親自造琴,給琴作款、取名、題字,珍藏傳世。中國文人的造琴藝術,自古專稱為「斲琴」,由琴人世代相傳,技藝自晉代至今大致不變。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琴經歷西方音樂思想的衝激,到文革期間更幾近滅絕。讀書人「左琴右書」的日子不再,鋼琴成為年輕人認識的「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但在同一時間的西方世界,學者卻倒過來發現中國的琴藝術。1977年,伯牙的琴曲跟隨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坐上美國航行者探測器,向外太空表揚人類文化成就。2003 年,中國的琴藝術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二十世紀後半期,香港是琴文化一個最重要的傳承地。當內地琴文化經歷寒冬之際,浙派一脈的傳統斲琴法在香港得以延續傳承。琴人親自斲琴的藝術文化,亦在香港率先全面復興。2014 年,香港的斲琴獲國務院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 本講座向大家介紹琴的美學,探討斲琴的技藝、歷史,並與大家分享香港保育斲琴的成果。 |
香港記憶講座系列 (2016/17) : 光景流轉 : 追憶衙前圍
日期/時間: | 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
地點: | 新蒲崗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衙前圍村原名慶有餘圍,位於九龍東頭之南,舊九龍寨城東門外,為一廣府人士建築之圍村,為陳、吳、李三姓人士所創立。該村創立於南宋末年,於清初加建圍牆,至今已六百五十多年,其間陳氏部份族人分遷衙前塱村及西貢將軍澳村。如今,因該區已發展為一現代都市,該古村遂被拆卸。蕭國健教授會於是次講座介紹衙前圍村之創立、發展、至拆卸之原由及經過,並介紹其建築形貌、舊日居民之風俗習慣、及仍存之古蹟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