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字型大小:最小 (A)字型大小:原設定 (A)字型大小:最大 (A) 香港公共圖書館YouTube頻道FacebookInstagramTwitterrss

我的帳戶

關閉

 

 

我的帳戶

查閱您的圖書館帳戶、續借或預約圖書館資料。

我的資訊

關閉

 

 

我的資訊

您可以觀看您所選擇的活動類型及圖書館的資訊。請按"我的設定"更改或查看設定。

活動名稱日期時間地點類型
圖書館名稱日期內容

我的設定

向圖書館館長查詢

頁首

關閉此菜單開啟此菜單

2017年度哲學講座︰人與獸

2017年度哲學講座︰人與獸

根據生物演化論,「人類」大約在距今500萬到700萬年之前,從他們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支出來。人獸共同存活的歴史自此開始。雖然已經歷數百萬年,但人類對其他動物的了解仍然非常貧乏。許多時候,人類更輕視動物。今天,人類已步入科學昌明和物資充裕的時代,我們是否應重新審視與動物的關係,嘗試加深對牠們的了解,並省思該以什麼方式對待牠們?本年度的哲學講座系列將會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所涉及的哲學問題,希望引導大家反思這個當今重要的課題。

昔日活動

「寧為痛苦人,不作快樂豬?」
日期/時間: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英國哲學家穆勒 (John Stuart Mill) 云:「寧為不滿足的人,不作快樂的豬;寧為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不作安逸的傻子。」如果說快樂是人人追求的目標,為什麼動物的欲望滿足之樂,比不上人類的理性展現之樂?本講將以快樂水車論 (Hedonic Treadmill),嘗試分析人的習慣性和注意力如何影響快樂的持久度,以及欲望之樂與理性之樂在快樂水車下截然不同的表現。
以Ken Wilber 的整合哲學說明莊子思想隱涵的人禽之辨
日期/時間: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我們總愛把人禽之辨的理論歸諸儒家,卻很少想到「道家」思想之中也可以有其人禽之辨的。尤有甚者,或有人以為道家既崇尚道法自然的精神,主張把人為造作的思考文化統統減損,所以便推論道家主張人應該「回歸自然」,回到禽獸般的原始狀態。此種想法卻是莫大的誤解。本講將借助整合理論的提出者Ken Wilber的一些基本概念,說明莊子對於人禽之辨的相關想法,從而闡示:莊子固然常以動物的寓言去寄語理想的人生境界,然而他絕無意於叫人「回到動物」(地籟);動物沒有人的成心是非、名利爭逐(人籟)是一回事,但人要追求道境卻不在於在演化上走回頭路,而是要從人籟提升到天籟,這是只有人才能辦得到的。
哲學家與獨角獸
日期/時間: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我們都知道獨角獸外形類似白馬,但頭部正中央有一隻長角,是神話和傳說中虛構的動物。西方哲學家很喜歡利用獨角獸來講解有關「存在」(existence)、「指涉」(reference),以及其他與人類認知相關的抽象概念。另一方面,充滿象徵意義的獨角獸也常常出現在宗教、藝術和文學創作之中,其中當然不乏充滿哲理的作品。在這次短講裡,我們會討論其中幾個有趣的故事。
孟子論「人禽之辨」:一個內格爾式的詮釋
日期/時間: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眾所周知,孟子強調人類與禽獸的分別。究竟人與動物有何分別?這些分別為什麼重要?有什麼重要性?本講將嘗試借用當代美國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 關於人的「主觀─客觀結構」與「客觀自我」等概念,來詮釋、說明孟子的「性」與「心」。
禽獸、意識、自我意識
日期/時間: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中國古典哲學強調「人禽有別」。西方學術巨擘,多個世紀以來,亦從理性能力、經濟活動、政治行為、宗教信仰等諸種角度來界定「人」。界定的背後,就是預設了人與人以外的所有生物,以至死物,都有本質的不同。而本質不同,與「人為眾生之首」的推論,往往只是半步之遙。不過,演化論的興起,似乎對這種「人觀」提出嚴峻的質疑。這又與《黃帝內經•素問》篇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隱指的,人也者只不過是物之一種的看法,暗暗相合。本講將以演化論為本,嘗試摘下所謂人性獨有的光環。但同時又會指出,生物演化至大腦擁有意識,而人的大腦復容許人類透過其所獨具的語言能力,產生一更高序 (higher-order) 的意識,亦即「自我意識」,由此而凸顯人果然與禽類有別。
人與獸:連結科學以擴闊生命和道德思考
日期/時間: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簡介: 近代以前,人類主要透過宗教與哲學角度了解生命,不管了解的對象是人類抑或其他動物,多憑信仰及思辨了解地球上一切生物源起及行為。自近代以後,科學發現愈益豐富,尤其21世紀生命科學在解釋生物源起及行為有不少洞見,亦大大充實了達爾文演化論,同時,亦無可避免觸發「神創論」與「演化論」之間的持續爭議。近年則進一步連結科學領域,例如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尼克.連恩(Nick Lane)、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大衛.威爾森(David Sloan Wilson)等一系列科學探討,從基因、演化、大腦層面重新認識人性與各種生物的天性,此舉不但引起不同的道德價值討論,也令知識分子深思未來人類、動物和科技等種種關係。最近甚至連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也總括一些科學見解參與討論,在《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提出極具啟發性的思考。故此,我們可以在傳統宗哲角度以外,連結上述這些科學發現與思考,對「人與獸」這大主題作出更寬廣的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