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
書法與公共藝術:過去、現在與未來
| 日期/時間: | 2026年1月17日 (星期六) 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 |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 講者: | 黃宣游先生 |
| 機構: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合辦;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協辦 |
| 備註: | • 講座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有興趣人士可由 2026年1月2日 (星期五) 上午9時起,經本網頁報名留座。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參加者須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入座。 • 講座名額及入座安排會不時更新。請留意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最新公布,並遵從場地工作人員的指示。 • 講座或會錄影及/或錄音,以供重溫。 • 如於講座開始前3小時,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或政府發出的「極端情況」公布仍然生效,講座將會取消。 |
| 查詢: |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 星期一至五 (公眾假期除外):上午9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下午6時 電話:2921 2645 |
「學海書樓人生學問講座」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合辦,每月一講,邀請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中國文學典籍中的文化意蘊,加深市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歡迎學校教師、學生及市民大眾參加,一同傳承中華文化。
講座內容簡介
清末以前,社會階級「士農工商」界限明確,書法家的交流範圍相對封閉。隨著西風東漸,書法逐漸走向大眾化。自清末開始,嶺南書法家南來香港,將書法藝術廣泛應用於各種公共場景,如招牌、紀念碑、墓誌、對聯、名片和廣告包裝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使得書法雅俗共賞變成常態。
講座內容簡介
清末以前,社會階級「士農工商」界限明確,書法家的交流範圍相對封閉。隨著西風東漸,書法逐漸走向大眾化。自清末開始,嶺南書法家南來香港,將書法藝術廣泛應用於各種公共場景,如招牌、紀念碑、墓誌、對聯、名片和廣告包裝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使得書法雅俗共賞變成常態。
2020年,講者開展「墨跡」研究計劃,記錄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和黎一鳴四位造就香港視覺文化的書法家。本講座將透過考察、訪談、碑拓等研究,探討「應用書法」的歷史及發展,以及清末之後書法藝術的商業應用價值。
講者簡介
圓融品牌顧問創意總監、「載物」責任編輯、香港理工大學客席講師、「大南天梯」聯合創始人、「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家」計劃發起人。與團隊熱衷於探索傳統和創新的平衡。自2018年起,已與逾二十家歷史五十年以上老字號合作。項目獲得多個媒體認可,並榮獲眾多獎項。2020年開展「墨跡」研究計劃,紀錄多位30至80年代造就香港視覺文化的書法家,探討「應用書法」的歷史及發展,以及清末之後書法藝術的商業應用價值。研究先後獲衛奕信文物信託及香港信言設計大使支持,書籍出版亦於第三十五屆香港印製大獎榮獲2024全場大獎、最佳印製書獎、以及書籍印刷金獎。2025年,《香江墨跡》更榮獲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出版獎。
這個講座亦是弘揚中華文化系列的活動之一。康文署一直積極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想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網頁https://www.ccpo.gov.hk/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