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
饒宗頤教授與香港學術淵源
日期/時間: |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講者: | 鄭會欣教授 |
機構: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學海書樓、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合辦;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協辦 |
備註: | • 講座以普通話進行。免費入場,有興趣人士可由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上午9時起,經本網頁報名留座。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參加者須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入座。 • 講座名額及入座安排會不時更新。請留意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最新公布,並遵從場地工作人員的指示。 • 講座或會錄影及/或錄音,以供重溫。 • 如於講座開始前3小時,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或政府發出的「極端情況」公布仍然生效,講座將會取消。 |
查詢: |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 星期一至五 (公眾假期除外):上午9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下午6時 電話:2921 2645 |
「學海書樓人生學問講座」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合辦,每月一講,邀請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中國文學典籍中的文化意蘊,加深市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歡迎學校教師、學生及市民大眾參加,一同傳承中華文化。
講座內容簡介
香港自開埠以來,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由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發展成繁華昌盛的大都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荒島蛻變為國際知名的金融貿易中心,這一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人文精神方面,香港卻長期被人們稱之為「文化沙漠」。 在這一百多年間,其實有許多國內學術界的大師曾不止一次地來過香港,如魯迅、胡適、陳寅恪、許地山、蔡元培等等,他們或是途經,或是講學,或是避難,長者居住數年,短者可能僅有數日,但不論時間長短,他們總是將自己來香港視為客居,並未將香港認同為故鄉,一旦時局好轉,他們就會北上,重歸故里。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內政治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一批內地學者紛紛南下香港。多年來,他們不僅在香港著書立說,教學育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學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也逐步地將香港看作是自己的居住地,從而與香港結下了深厚的情意結。 在這眾多學者中間,饒宗頤教授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本講座將就以下四點闡述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
講座內容簡介
香港自開埠以來,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由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發展成繁華昌盛的大都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荒島蛻變為國際知名的金融貿易中心,這一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人文精神方面,香港卻長期被人們稱之為「文化沙漠」。 在這一百多年間,其實有許多國內學術界的大師曾不止一次地來過香港,如魯迅、胡適、陳寅恪、許地山、蔡元培等等,他們或是途經,或是講學,或是避難,長者居住數年,短者可能僅有數日,但不論時間長短,他們總是將自己來香港視為客居,並未將香港認同為故鄉,一旦時局好轉,他們就會北上,重歸故里。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內政治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一批內地學者紛紛南下香港。多年來,他們不僅在香港著書立說,教學育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學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也逐步地將香港看作是自己的居住地,從而與香港結下了深厚的情意結。 在這眾多學者中間,饒宗頤教授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本講座將就以下四點闡述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
一) 與香港的初次結緣;
二) 再赴香江;
三) 香港獨特的環境;
四) 推動香港與內地的學術活動。
講者簡介
講者簡介
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歷史系暨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教授(兼任),長期擔任饒宗頤教授的學術助手,從事歷史研究40 多年,先後在內地、香港和台灣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和文章近200篇。主要著作包括《改革與困擾》、《從投資公司到「官辦商行」》、《國民政府戰時統制經濟與貿易研究》、《檔案中的民國政要》、《讀檔閱史》、《日記中的歷史》等,編注《董浩雲日記》(三冊),並在其基礎上撰寫《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此外還撰有個人回憶《陌上草青》。
這個講座亦是弘揚中華文化系列的活動之一。康文署一直積極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想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網頁https://www.ccpo.gov.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