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字型大小:最小 (A)字型大小:原設定 (A)字型大小:最大 (A) 香港公共圖書館YouTube頻道FacebookInstagramXrss

我的帳戶

關閉 我的帳戶

查閱您的圖書館帳戶、續借或預約圖書館資料。

我的資訊

關閉我的資訊

您可以觀看您所選擇的活動類型及圖書館的資訊。請按"我的設定"更改或查看設定。

活動名稱日期時間地點類型
圖書館名稱日期內容

我的設定

向圖書館館長查詢

頁首

關閉此菜單開啟此菜單
誰是最後的儒者?──彭光譽、洪煨蓮、梁漱溟?

誰是最後的儒者?──彭光譽、洪煨蓮、梁漱溟?

日期/時間: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講者: 梁元生教授
機構: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合辦
備註:
• 講座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有興趣人士可由 2023年9月22日(星期五)上午9時起,經本網頁報名留座。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參加者須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入座。
• 講座名額及入座安排會不時更新。請留意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最新公布,並遵從場地工作人員的指示。
• 如於講座開始前三小時,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或政府發出的「極端情況」公布仍然生效,講座將會取消。

講座已順利完成。請透過以下連結觀看講座影片:
講座重溫

 
查詢: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
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9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下午6時
電話:2921 2645
「學海書樓人生學問講座」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合辦,每月一講,邀請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中國文學典籍中的文化意蘊,加深市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歡迎學校教師、學生及市民大眾參加,一同傳承中華文化。

講座內容簡介
這次演講主要是透過三個個案討論儒家思想或儒學在現代世界遇到的挑戰。彭光譽在十九世紀清末代表儒家出席1893年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會,力求在基督教和佛教的夾擊及影響下保持儒家文化的核心性;洪煨蓮(洪業)長期在美國波士頓生活,在哈佛大學工作,深受美國自由主義影響,以科學方法重新檢視儒家傳統;梁漱溟則從後五四到中產中國時期,仍堅持儒家精神,不走群眾路線。三人都被不同學者稱為最後的儒者,其原因何在?是次講座嘗試對儒家在不同處境的現代社會作一簡要的理解和分析。

講者簡介
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歷史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曾兼任中大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文學院副院長、崇基學院通識主任、崇基學院院長、歷史系系主任及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學研究委員會及大學中國研究委員會成員、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歷史系榮休教授。研究之興趣甚廣,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城市文化研究(特別是上海、香港和新加坡)、儒學史、中國基督教史、海外華人史等。其代表著作有:《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1978)、《歷史探索與文化反思》(1995)、《宣尼浮海到南洲》(1995)、《上海道台研究》(英文原著 1990, 中文譯本2003)、《十字蓮花: 基督教與中國歷史文化論集》(2004)、《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2005)、《基督教與中國》(2006)及《世界歷史上的新秩序及其合法性之比較研究》(英文2007),以及2009年出版的《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及《邊緣與之間》(香港三聯書店)兩部書。兩書隨即在國内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重版。從文學院落任後,他重回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先後出版了英文版的《香港公共醫療史》(葉嘉熾、黃文江合編,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及與卜永堅合著的《香港園丁:李耀祥傳》(中華書局,2019)兩部書。除學術著作外,還著有散文集《施榆集》(1998) 及編輯教會大學歷史文獻叢書(1997-1999)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