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字型大小:最小 (A)字型大小:原設定 (A)字型大小:最大 (A) 香港公共圖書館YouTube頻道FacebookInstagramTwitterrss

我的帳戶

關閉

 

 

我的帳戶

查閱您的圖書館帳戶、續借或預約圖書館資料。

我的資訊

關閉

 

 

我的資訊

您可以觀看您所選擇的活動類型及圖書館的資訊。請按"我的設定"更改或查看設定。

活動名稱日期時間地點類型
圖書館名稱日期內容

我的設定

向圖書館館長查詢

頁首

關閉此菜單開啟此菜單

2020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讀‧享香港文學」系列:

昔日活動

2020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讀 ‧ 享香港文學」系列: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香港詩歌與翻譯
日期/時間: 2020年12月
簡介:

一九五○、六○年代是香港文學的豐收時期,報紙副刊、文學雜誌、青年園地,處處遍地開花。本講座聚焦於這個時期,從社會文化出發,進而了解當時的文學,並審視詩歌與文學翻譯兩大範疇,其中包括了一手創辦《文藝新潮》,呼喚人類靈魂工程師,推動現代主義文藝潮流的馬博良(馬朗),也包括又譯又寫,曾參與編輯《人人文學》的孫述憲(夏侯無忌、齊桓)。

2020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讀 ‧ 享香港文學」系列:香港文學中的飲食文化
日期/時間: 2020年11月
簡介:

‧ 因地緣、歷史等關係,香港演變出獨有的飲食文化,從戰後1950年代開始,經歷整整70年,發展成今日的光景。不少香港文學作品,對年代和生活有所反映,從新詩、小說、散文當中,可以找到飲食文化的線索,窺探香港飲食文化的淵源與興衰。
‧ 以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及鄒芷茵《食字餐桌》為主要對象,概論當中的小說及文章與香港文學中飲食文化的關聯,從而延伸思考文學與飲食的關係,如文學作品中飲食環節的象徵性、飲食文化如何影響文學創作的相互關係等,望能啟發聽者思考。

2020年文學月會 / 香港文學專題講座:「讀 ‧ 享香港文學」系列:香港文學中的生態與旅行
日期/時間: 2020年10月
簡介:

‧ 香港人很喜歡旅行,但喜歡旅行的人不一定明白生態保育的重要。旅行與生態保育其實經常處於矛盾的狀態,尤其是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讓我們常覺得旅行只有購物和飲食。旅行有很多種,這個講座我們分享一下香港作家不一樣的旅行。
‧ 不少香港人走到香港郊野時仍只停留於「留倩影」、「打卡」階段,其實香港位處南海海岸兼珠江口岸地區,擁有多樣性生境;每一小片綠地均蘊含無數品種的原生動植物,值得我們注意保護。作家常擁有與別不同的觀察力與感受,本講座將分享香港文學中曾提及的生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