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
關鍵字–國學講座:老子的生平、思想及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的查詢結果
香港歷史建築鑑賞與保育 (滿額)
日期: | 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
地點: |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香港是高密度的「石屎森林」,但在城市景觀背後仍然保留了不少古意盎然的歷史建築。講者會於是次講座介紹具代表性的中式、西式和糅合中西特色的歷史建築,並分享他參與雷生春和中環街市保育項目的經驗,藉此探討社會發展與歷史建築保育的關係。同時分析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如何對建築保育的理念及方法產生不同結果。 |
逆境與順境中的蘇軾:一場人生的修行
日期/時間: |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2024年「與作家會面」︰文學旅人 - 生命與寫作︰港漫、公屋、校園的回憶
日期/時間: |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至4時 |
地點: | 鰂魚涌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數年前,講者有機會嘗試出版一些類近散文式的文字結集。講者希望把他多年來修讀歷史所學習到的一切知識及研究方法轉化成與自身回憶緊密聯繫的文字。於是,「港漫」、「公屋」及「校園」成為三個重要命題。 |
字典、課本和報刊:晚清嶺南文人的港澳留學和洋文學習
日期: |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在晚清,香港和澳門是不少嶺南學子初習洋文、接觸西學的起點,也是雙語字典、洋文課本、報紙雜誌等新式讀物的發源和傳播樞紐。晚清嶺南的語言景觀、印刷文化和教育變革互為因果、交相促進,派生出一代獨具雙語能力的文人,影響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匯。本講座廣泛取材於香港舊報紙數位館藏、全國報刊索引、美國大學檔案館藏、網際網路檔案館等中英文一手資料,尤其聚焦於字典、課本、報刊三類素材,嘗試擬想曾於香港和澳門就學的晚清嶺南文人的洋文學習體驗。講座尤以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鄺其照(1836–1891,廣東新寧)兩位曾於港澳就學、後而隨留美幼童計劃赴美的晚清官員為例,試探他們的雙語能力與涉外經驗的關係,以期為公眾勾勒出晚清嶺南文人走向世界的多樣軌跡。 |
廣華醫院產房紀錄的啓示 (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日期: | 2022年9月3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演講廳) |
簡介: | 自古以來,嬰兒順利出生並非必然。東華三院轄下的廣華醫院為香港市民提供接生服務超過一百年。1934年,政府修訂《生死登記條例》,要求所有有嬰兒出生的地方保存完整紀錄。幸運地,廣華醫院自1935年起的產房紀錄依然保存至今。2017年,廣華醫院將1935年至1991年的產房紀錄轉移至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作永久保存及研究用途。講者會抽取不同時期的檔案,比較婦女生育的情況。 |
尋找生活裏的快樂
日期/時間: |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講題:當代香港小說中的動物寫作
日期: | 2023年12月9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青衣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本次講座探問當代香港作家如何想像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展現作家對動物的情感連結和生存境遇的思考。 講者簡介: 鄒文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組)等。著有《籠子裏的天鵝》、《N地之旅》、《刺繡鳥》和《尋找消失的花園》。 |
講題: 同行.共讀:與子女遨遊大世界
日期: | 2023年10月7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沙田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從選書和閲讀方法切入,配合心理輔導理論,分享親子共讀的核心、打開閲讀之門的秘訣,從而促進親子關係。 |
講題: 繪本與孩子成長
日期: | 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屯門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閱讀能幫助孩子成長和發展,亦能建立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在閱讀的世界裡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一起成長。 |
論《文心雕龍》「江山之助」的深層意義
日期: | 2022年5月19日(星期四) |
時間: | 下午6時45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