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哲學講座︰「知與行」
標籤
昔日活動
真知與逍遙︰莊子哲學的實踐性格
日期/時間: |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世俗之人活於知慮爭逐之中,困於成心的智巧競鬥,陷溺於事功與聲名,是勞累而空虛的。人不僅不自覺自身的有限,更樂此知慮爭逐而不疲,從狹隘偏頗的「小知」生起鈎心鬥角的妄行,膨脹自我、喪失自由,卻自以為有所得,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劇,也是先秦哲學家莊子對時局的基本批判。莊子思想對之的解救之道,並不是消極厭世的捨離。莊子要我們得真實之知(「大知」、「真知」),起逍遙之行(「虛己以遊世」),在人間世之中、具體生活實踐的行為和技藝之內,提昇精神境界,以至於得道成真人:這並非只是心靈或者所謂「情意我」、「主觀境界」的自由,而是真知(知)與逍遙(行)的相成並進;及後,甚至修養至能接上內聖外王的「道術」,這最後的理想,是一種個人、社群和自然之間整體的、真真實實的和諧合一:宇宙性的逍遙遊。 |
沙特︰情緒作為一種改變世界的魔法
日期/時間: |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我們受傷,所以害怕。我們被冒犯,所以憤怒。一直以來,情緒被視為對世界的一種被動的反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卻認為情緒有其積極的一面。情緒猶如一種魔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從而使我們面對種種艱辛與無助。我們將探討在沙特眼中憤怒、哀傷、恐懼、嫉妒是怎樣的魔法,以及這些魔法的種種限制。 |
康德論「根本惡」(Radical Evil)
日期/時間: |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有過不改,並非罕見的事,知善不行也是自古已然,《聖經》有曰:「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康德雖然深信人是理性的生物,但他並不就此認定人是道德上完美的,甚至斷定人有向惡的性癖,這稱之為「根本惡」。本講先解釋「根本惡」是由什麼構成;然後分析康德所指的三種不同程度的根本惡:脆弱(frailty)、不純(impurity)和腐敗(depravity);最後討論補救方法,即如何淨化「邪惡的心」(evil heart)。 |
知行的張力,朱子的思考
日期/時間: |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生活上常見兩種信念:不知者不罪、知易行難。 「不知者不罪」即指:當一個人僅僅基於無知而犯錯,心中並無為惡的意圖,則他毋須負上道德責任或受到道德譴責。 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朱子卻有異議。他認為,一個人縱使沒有「邪心」,但只要他認知上不明「正理」,導致行事上不合「正理」,則已然為「妄」。是故,朱子特別強調認識「正理」之重要,而以「格物窮理」為修養的關鍵工夫。 這就引出朱子哲學最常受到的質疑:「格物窮理」只能使人「知理」,不能保證「行理」。我們生活上常有知而不行、明知故犯的現象,足見知易行難——「知」不能決定或保證「行」。如此,朱子又可如何回應? 是次講座將針對「不知者不罪」和「知易行難」等日常信念,介紹和分析朱子的相關思考。 |
孟子性善論新詮
日期/時間: |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孟子提出「性善論」,然而此說易遭誤解為人生下來便是好人、善人;於是我們會質疑:如果人性本善,那為何天下間盡多惡人、壞人?孟子學說,歷來爭議不斷,常常被簡化為老生常談式的「好人哲學」;新儒家的唐君毅、牟宗三援入西方的批判精神,重新演繹孟子的內聖之學,提昇孟子哲學的理性架構,並對現世的泛效益主義作出有力的回應。 |
仁心與人欲 ─ Harry Frankfurt的欲望層次化結構理論
日期/時間: |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人的欲望很多,也很複雜,有些能成為驅策人生的動力,有些卻令人陷溺其中,無法自拔。這是一般人對欲望的理解。當代美國哲學家Harry Frankfurt,卻別出蹊徑,指出欲望可以層次劃分:第一層次欲望,以世間的人或物作為所欲對象,包括了一般人心中的正、負兩種欲望;第二層次欲望,則以第一層次欲望為所欲對象,換言之,是對第一層次欲望的欲望。本講除了介紹Frankfurt 的理論外,亦將會指出,儒家哲學中君子、小人身份應如何界定的問題,至少部份地可以在這種層次化結構中找到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