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憶講座系列 (2018/19)
昔日活動
天后誕與地方社會
日期: | 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
地點: | 荔枝角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天后是南中國沿海的流行神明,天后本名林默,香港及鄰近地區信眾都稱呼祂為「媽娘」。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誕辰,信眾會到天后廟上香,感謝神明庇佑,地方團體也會安排上演神功戲、舉行交換花炮的儀式活動、也有一些地方舉行巡遊活動。安排一個天后誕活動,需要動員很多人力物力,但這也成為一個凝聚社區關係的重要時刻。本講座將探討天后誕的活動內容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 |
上水和粉嶺的宗族生活
日期: | 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上水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上水和粉嶺兩區很早便有宗族建村定居,當中包括廖氏、侯氏、鄧氏和彭氏等。村中除了民居外,還可見到祠堂、書室和廟宇,村民定時舉行點燈、祭祖、打醮和其他節慶風俗。講者將在講座中介紹這些大宗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大家對新界傳統鄉村生活有更多了解。 |
消逝中的上海街 [額滿!]
日期: |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花園街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上海街,一條位於九龍油麻地的老街,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已蓬勃發展,至今仍保留不少營業超過逾四十年的老店,店主都堅持以樸實的經營手法,為街坊服務,並樂觀地面對可能後繼無人,手藝湮沒的命運。你走進上海街的老店時,又看到甚麼?感受到甚麼? |
關蕙農見證的香港年代:從月份牌看香港經濟和社會特色
日期: | 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至下午5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簡介: | 關蕙農是最能代表香港的廣告藝術家之一,對香港的印刷史、設計史、廣告史均有深刻的影響。經過他設計或繪作的廣告畫,近年來引起學術界和藝術界的注意,本演講的目的在於討論關蕙農所見證的香港年代,具有何種社會和經濟特色,如何可從關蕙農的繪作中,尋找香港歷史發展的痕跡。 |
「食」「住」在中西
日期: | 2018年5月12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大會堂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對於中西區,令人最深刻印象的想必是香港成為殖民地之後,英政府如何在該區建立其行政及軍事中心。但其實在該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食」和「住」又是如何呢?本講座會為你講解殖民地時期,位於中西區有關「食」和「住」的歷史建築,並從而了解中西區早期的規劃狀況。 |
協力耕耘: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
日期: | 2018年4月28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
地點: | 大埔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對於1970年代後成長的香港市民,嘉道理等於他們兒時參觀的嘉道理農場或者是擁有供應九龍新界電力的中華電力公司的家族。然而,在戰後的香港,大量中國難民湧港,除了部分在內地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會前往九龍港島市區定居工作外,不少這些新移民均落戶新界,務農為生。嘉道理兄弟當時義助農民之舉,被他們視為「再生父母」。是次講座主要通過嘉道理家族的檔案資料,訴說在一般香港人已淡忘的戰後香港農業社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