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
「東華檔案與早期海外華人」講座
昔日活動
會館組織與美國早期華僑 (滿額)
日期: |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演講廳) |
簡介: | 十九世紀中期,美洲掀起淘金熱、築路潮,不少華人離鄉別井遠赴美洲謀生以改善生活。早期華人初到異地,人地生疏、言語隔閡,為了相互照顧,不少因著地緣關係的會館組織便相繼成立。這些會館組織在早期的美國華僑社會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會館組織除了工作及生活上協助當時華工外,更提供撿運鄉梓骨殖的工作。是次講座,吳博士將透過不同的檔案資料與大家細談美國早期華僑的歷史以及會館組織在華僑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香港早期殯葬業發展點滴 (滿額)
日期: | 2018年4月1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大會堂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華人傳統上對「生養死葬」的觀念向來重視,早在殯儀館還未普及時,居港華人的殯葬事務多由長生店負責。此外,為了方便逝者親友送喪,東華醫院自二十世紀初便於主要的華人墳場附近興建辭靈亭及紀念亭,以減輕送喪人士日曬雨淋之苦,現除位於和合石的「懷遠亭」外,其餘的均已拆卸。兩位講者將透過不同的檔案及研究資料,與大家細談香港早期殯葬業的發展概況。 |
古巴:一頁獨特的華僑史 (滿額)
日期: | 2018年3月2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演講廳) |
簡介: | 在華僑歷史上,古巴一直佔有一個獨特的地位。文獻記載,早於1847年,兩艘Oquendo號和Duke of Argyle號的遠洋船將五百多名華工運抵夏灣拿,正式揭開了古巴華僑史的序幕。1847年至1874年期間,估計有超過十四萬華工被送到古巴,當中大部分是被騙、被綁架或被擄掠而去。時至今天,仍留在古巴的華僑人數估計不足一百人。雷博士將於講座中透過個人經歷、實地考察和檔案文獻,與大家回顧及分析古巴這段獨特的華僑歷史及分享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一段段古巴情。 |
細談東華三院檔案的修復工作 (滿額)
日期: |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九龍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黎鎮英先生從事紙本修復工作四十多年,自2013年起出任東華三院文獻修復主任,修復了一批又一批珍貴的東華文獻,包括上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總冊和記錄東華三院昔日協助華人原籍安葬歷史的東華義莊文獻等。是次講座中黎鎮英先生將與各位分享修復東華檔案的詳情和心得。 |
東華義莊文獻的保育及挑戰 (滿額)
日期: |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
地點: | 沙田公共圖書館 (推廣活動室) |
簡介: | 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不少華人為改善生活而遠涉重洋謀生,死後都盼望回鄉安葬,落葉歸根。當時,東華提供原籍安葬服務,為無數先僑完成最後的願望。東華至今仍保存著辦理原籍安葬服務而留下的檔案。這批檔案為研究以香港為中心的全球華人慈善樞紐的歷史提供珍貴資料,可說是香港獨有的世界級文化遺產。講者將在講座中介紹東華義莊文獻及其重要性、當中的保育工作及未來的挑戰。 |
早期海外華工及僑鄉歷史文化
日期: | 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演講廳) |
簡介: | 自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中國因國內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因素掀起了一波波巨大的移民潮。估計期間多達三百萬名廣東華人離開家鄉,遠赴海外謀生。他們懷著希望,期盼出洋可改善生活,但不少在異國謀生的華工,卻要面對歧視,甚至暴力對待。然而無論生與死,香港都是這些華工出洋和回鄉的中轉站。譚教授將在講座中細說早期海外華工生活面貌以及廣東地方獨有的僑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