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琴 ─ 香港的國家級文化遺產
日期/時間: | 2016年7月23日(星期六)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講者: | 蔡昌壽斲琴學會成員 |
機構: | 香港公共圖書館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合辦 |
備註: | 粵語主講,免費入場,座位先到先得。 |
查詢: | 2921 0285 |
琴,「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最崇尚的藝術。三千多年來,中國的文人彈琴、聽琴、賞琴,更親自造琴,給琴作款、取名、題字,珍藏傳世。中國文人的造琴藝術,自古專稱為「斲琴」,由琴人世代相傳,技藝自晉代至今大致不變。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琴經歷西方音樂思想的衝激,到文革期間更幾近滅絕。讀書人「左琴右書」的日子不再,鋼琴成為年輕人認識的「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但在同一時間的西方世界,學者卻倒過來發現中國的琴藝術。1977年,伯牙的琴曲跟隨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坐上美國航行者探測器,向外太空表揚人類文化成就。2003 年,中國的琴藝術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二十世紀後半期,香港是琴文化一個最重要的傳承地。當內地琴文化經歷寒冬之際,浙派一脈的傳統斲琴法在香港得以延續傳承。琴人親自斲琴的藝術文化,亦在香港率先全面復興。2014 年,香港的斲琴獲國務院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
本講座向大家介紹琴的美學,探討斲琴的技藝、歷史,並與大家分享香港保育斲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