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
2019年文學月會:「文學閱讀與寫作」:文學旅程
日期/時間: |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演講廳) |
講者: | 崑南先生 (作家) 周蜜蜜女士 (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
機構: |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文學》月刊合辦 |
備註: | 粵語主講。免費入場,座位先到先得。請於講座舉行前15分鐘入座。 |
查詢: | 2921 0286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 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6時 |
崑南,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其小說創作,堅信以文學創作對人生不斷提問,以創新的敍事手法,寫出不少出色的作品;周蜜蜜,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獲獎無數。是次講座請來兩位文壇前輩,分享個人的創作經驗及作家的共同經驗。
在香港的文學閱讀與寫作 作者:周蜜蜜
我們現時生活的香港,雖然面積不大,可以說是彈丸之地,但社會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名堂,從形式到內容卻不遜於世界上的其他大都市,或妖形怪狀,或活色生香,五味俱全,文武全備。
由於香港的歷史特別,華洋雜處,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融,傳統與現代並存,殖民地、後殖民地等等不同階段的發展進程,形成奇特罕見的都市面和人情世態,都是小說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當然也可大顯身手。歷來知名的作家如張愛玲、韓素音等等,均留下了專寫香港的經典名著。
我從國內到香港三十多年,在文化界中從事電子及文字媒體工作多年,至於寫作方面,主要投入是與職業有關的兒童文學創作。但期間也因有感而發,寫一些有關香港都巿題材的小說。就自己所熟知的人物及其生活片段,寫過中、短篇小說集《香港情式》、《女子物語》、《燒》等等,以及長篇小說《文曲譜》,分別在香港和國內各地發表出版。小說內容大部分都是集中反映香港社會的各階層人物生活,尤其是一羣南來文化人的生存狀態,揭示他們不同的際遇與品格。
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文化人似乎代表了不起眼的一族,甚至與邊緣人聯繫在一起,無論怎麼說都算不得是社會的主流。而文化人中的「南來」一羣,就更是「另類」的一族,屬於邊緣中的邊緣,更不為這個社會所看重。不管他們本身的品性與成就如何,只要一跨過羅湖橋,成為這蕞爾小島上的一員,那「南來」的身份就會成為一個標籤,甚至成為一種原罪,受到帶有疑慮目光的審視與月旦。生長背景的不同,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形成了文化的隔膜,也造成了無形鴻溝,這些客觀存在的生存藩籬,無疑成了南來文化人在本地落地生根時,必須跨越的障礙。跨得過去的自然融入本地文化的羣落,如魚得水,甚至功成名就;跨不過去者則只能退守一隅,落泊潦倒,自生自滅。小說試圖選擇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切入這羣人的生活,並反映香港的社會現實,描繪出這個羣落的眾生相。
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我常常想起莎士比亞的名言:「人生有如一匹善惡絲線交織的布,我們的善行必須接受我們過失的鞭策,我們的罪惡卻又賴我們的善行加以掩飾」。
有評論家指出,《文曲譜:香港的離散與追憶》從故事題材到人物的身份和命運,是一部講述香港的《圍城》和《小世界》。熟知香港文化圈的人,對書中出沒其間的一眾人物,或許大都能找到對應的生活原型。「《文曲譜》似乎意在承續那個特殊的年代留在香江的那縷南來的文化血脈,譜寫一曲新的文苑英華之歌。」
文學創作的道路 作者:崑南
文學創作,是有別於普通的流行作品。
甚麼是文學創作呢?必然要說清楚,也並不是一件困難之事。
既然是文學,即是說與文字有關;同時,既然是創作,那必然與創新有關。前者文字,我們要曉得文字是甚麼的一回事。原來文字有死的文字,所謂死語言,當然,相反便是活文字,鮮活的文字。而創新的部分,就是包括鮮活文字上面。
鮮活文字,即是指有血有肉的文字。當談到有血有肉,許多人會習慣對號入座,以為徹底寫實,忠於生活細節的描述,便等於有血有肉。我個人的看法,並非如此。有血有肉的意思是生命,有呼吸的,是可以不斷成長,不受時間所限制的。
係,在我們的創作裏面,以寫小說為例,不少元素都基於生活,來自生活,現實不過的生活,但正如攝影、繪畫,對於複製這個過程,具有創作力的作者,一定不會滿意的,因為複製眼前的東西,十分容易之事。一整生都看着老樣子的月亮,其實,這不是代表現實,因為現實或真實的一面,就是月亮還有另外的背面,而這個背面一直躲着不讓地球的生物看得到。所以,舉凡有天分的作家或不同藝術的創作人士,在他一生的創作歷程中,他要設法追尋月亮背面是甚麼的一回事。
這是一個比喻,換過一個方法表述,就是不會甘心文字就是文字,不甘心木偶只是木偶,所以,纔出現了扯線公仔,扯線的動作,就是立心賦予木偶的生命。我們不單描述生活,我們更要提升生活的層面,帶讀者進入一個思考的層面。眼前的世界,如果你只看見物質的話,對不起,這即是說,你從未想到原來月球的背面。月球的背面,代表一些甚麼呢?代表物質以外的心靈,心靈存在的意義,活下去的目標。
在此同時,必須曉得這類人生信仰,也有別於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之類,因爲那些信仰是單一性的、注重權威的、唯我獨尊的,而真正的藝術人對人生信仰的看法,是多元的,當他們看一個蘋果,不會只看到蘋果的片面,而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蘋果,甚至像一個洋蔥,一層包一層,每一系列的點線面,都各自精彩。不同的蘋果有不同的色澤,不同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的視點反映。
寫小說,看似十分簡易,通常的人的反應就是,講故事吧了。係,講故事是一個層次,但不是唯一的層次,更不是最高的層次,除非我們不理會甚麼叫做層次。取法乎上,上善若水,許多人解釋爲好似水向下流之狀,其實不然,而是似水之包容性,水之不可測,以及水是所有生命之源泉。